登录 | 注册
中华黄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黄氏论坛 >> 源流古迹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邵武和平黄氏“大夫第” 已阅:3270 / 回复:0(楼主)

和平黄氏“大夫第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发表日期:2006年5月8日   出处: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    作者:傅唤民     【编辑录入:xiaohe】  
插图:


    和平黄氏“大夫第”,又号“大东家”,位于镇区北门,清嘉庆间建筑,为嘉庆十七年(1812年)奉直大夫、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映璧宅第。
    黄映璧之祖父黄振徽于雍正十三年(1735年)诰赠五品奉直大夫。父以子贵,黄映璧之父黄时拔亦同于嘉庆十七年诰赠五品奉直大夫。故谓为“一门三大夫”。
    黄映璧,行名贤焯,字有俊,号拱垣,太学生,系黄峭第19世孙,生于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卒于道光十七年(1837年)。《拱垣黄君传》载:黄映璧,“太学振徽翁之孙,明经时拔翁之子,布库大使映奎君之弟也。君生而赢弱,目者谓必不寿,若寿必非凡品,故幼从兄就学,祖、父皆不督之。然性机警,成童已知佐家政,稍长,商豫省,见者以少年老成目之。……壮岁,资益丰,贾益巨,由豫章达燕、吴、楚,充冀曾数历焉。”41岁时被诰封为奉直大夫、直隶州五品州。
    黄映璧的祖父黄振徽,名德起,太学生,生于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卒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。他上几代人较贫穷,从事农耕兼做点生意,到他手上才达到小康。他为人非常朴实忠厚,县令刘邦翰曾题匾“朴懋可嘉”旌表他。
    黄映璧的父亲黄时拔,行名英荟,字萃中,号浑斋。《浑斋黄先生传》载:黄时拔“资精明,貌伟秀。少习范药,业制科学,识者莫不大成许之。壮岁隶口籍而父逝。先生无弟兄,家事罔托,乃业故业,而家务是纪,不十余年间,资日以丰,富遂甲于乡。……先是,先生大父讳贵卿者携其弟友卿自盱黎三都石城徙居和平旧市,家贾是业,至乃考讳振徽翁方小康。……和平书院资斧甚薄,旧有亏空,佥举先生经理,数年创置旧市义田三十亩,义租三十余担。……嘉庆四年(1799年)先生复捐谷于祠,倡建义仓,租谷颇丰。……愁思岭,闽江孔道,而崎岖险峻,几同剑阁,古道崩塌,更逢苦雪,行人苦甚,先生倡首捐修。”县令褚华唐以“江夏遗义”、“古稀寿年”匾褒奖他。
    和平镇区现存的5处“大夫第”中,黄氏“大夫第”是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处豪门巨宅。此门黄氏亦官亦商,在当时富甲一方,故被称为“大东家”。“大东家”也就成了黄氏“大夫第”的别号和俗称。
    黄氏“大夫第”占地面积共2000余平方米,分三座合院,均临大街。街东两座并列相联,坐东朝西,宅后隔一条巷道原为花园并建有戏台(今戏台已无存)。街西一座,坐西朝东。街东的北侧一座合院为主院落,三进两厅,正厅为一厅三天井。其仪门为砖石构四柱三间牌坊式八字门楼,砖雕丰富精美,富丽堂皇,有简洁疏朗的龙凤花草图案,有内涵深刻的谐音寓意画面。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,谐喻“松鹤延年”、“富贵长留”(牡丹柳枝图)、“竹报平安”(修竹花瓶图)、“锦绣美满”(锦鸡梅花图)。三座合院均为三开间,穿斗式构架,大式作法,木构件小巧精细,多为石柱础,均有柱櫍,鹰爪式瓜柱,月梁、雀替、花窗、隔扇均有雕饰。尤以正厅厢房门棂雕饰丰富精致,且多以蝙蝠和图案化的“福”和“禄”字祈盼福禄吉祥。其建筑的时代风格明显,地方特色浓郁,作为清嘉庆间的民居建筑,其建筑本身即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。
    街东两座合院的正厅为避免夏天下午烈日直晒和冬天寒气下侵,厅堂檐梁上设置了木构的活动机关,用磨制过贝壳制成遮帘,收放自如,又不影响采光,其构思巧妙,设计制作独具匠心,很有科学价值。主院落内还有一间暗室,四面高墙封闭,内辟一小天井,其门与墙壁、家俱浑然一体,其作用主要是收藏金银珠宝等贵重财物和家人躲避匪寇,外人无论如何发现不了,设计可谓巧夺天工。
    黄氏“大夫第”还遗存有三幅诰封“圣旨”,均绢质。经省博物馆修复装裱后由市博物馆收藏两幅,黄氏族人自收存一幅。


作者:219.134.238.* (2007/2/5 14:57:47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7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17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黄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824.2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黄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